釉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,是用礦物原料(長石、石英、滑石、高嶺土等)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(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塊)經過研磨制成釉漿,施于坯體表面,經一定溫度煅燒而成。能增加制品的機械強度、熱穩定性和電介強度,還有美化器物、便于拭洗、不被塵土腥穢侵蝕等特點。中國最早的釉是夏商朝原始瓷普遍采用的草木灰釉,草木灰在窯爐的溫度達到1150℃就會熔融成青綠色的透明體,干硬在瓷坯表面就形成了透明釉,這是天然配好的釉料。
但是草木灰釉的釉漿黏性不太強,化學組成也不穩定,熔融的溫度范圍太窄,很難控制,而且容易有嚴重的縮釉現象,為了克服這些缺陷,陶工們就在草木灰中加入粘土或者把草木灰和石灰石燒煉成灰,再加入粘土。釉使器物表面平滑、光亮、不吸濕、不透氣,保護坯體而且經久耐用,也使得瓷器真正達到那如玉質的效果。
“釉”其實就是在高溫下被熔融的石土或者金屬礦物,釉能呈現出顏色,是因為在釉料中摻入了氧化金屬作為著色劑,金屬氧化物在不同的燒成溫度中又會呈現不同的色澤。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本身都含有氧化鐵,在高溫燒制后會呈現出青色,而當釉料中鐵元素少于0.75%時則呈現白色,所以白瓷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制成的。再如以銅為著色劑,在高溫下會呈現出紅色,而低溫時為綠色。藍色是以鈷為呈色劑等。
釉的種類很多,按坯體類分,有瓷釉、陶釉及炻器釉;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、低溫釉;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、乳濁釉、顏色釉、有光釉、無光釉、裂紋釉(開片)、結晶釉等;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、長石釉、鉛釉、無鉛釉、硼釉、鉛硼釉等。按燒成溫度分,800--1100°C燒成的釉稱為低溫釉,1100°C-1250°C之間燒成的釉為中溫釉,1250°C以上燒成的釉為高溫釉。
常見釉之三種
透明釉——無色或著色清沏透明的釉,通過釉層可以看見釉下坯體的顏色以及各種雕刻和彩飾。透明釉的種類較多,如日用瓷和衛生瓷上用的石灰釉、長石釉以及釉面磚上使用的鉛硼釉等。
乳濁釉——又稱“蓋地釉”。陶瓷坯體上不透明的玻璃狀覆蓋層,可以掩蓋坯體的顏色和缺陷。是在普通透明釉中添加乳濁劑而形成的。此外,釉層中含有大量微細氣泡時也可形成乳濁,傳統青釉的乳濁性主要是這種氣相乳濁作用。產生乳濁效果的原因是,引起光散射所致。兩者折射率差別愈大,乳濁程度愈高。常用乳濁劑有鋯英石、二氧化錫、二氧化鈦、二氧化鈰、二氧化鋯等。其中鋯英石資源豐富,成本低。乳濁作用還可以用釉層的玻璃相出現分相,即一種為基礎玻璃,另一種為分散的玻璃相微粒,兩者化學組成和折射率不同,也可產生光散射而引起乳濁,稱為“乳光”。當釉層中含大量微細氣泡時也可形成乳濁,古瓷中青瓷釉的乳濁性主要是這種氣相乳濁作用。乳濁釉已廣泛應用于建筑衛生陶瓷制品,可以掩蓋住坯體的雜色和缺陷。
顏色釉——顏色釉,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,焙燒后,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,故稱“顏色釉”。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,在一定溫度與氣溫中燒成,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,成為顏色釉。傳統顏色釉有: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;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;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。歷史上,許多時代都有顏色釉的杰出代表作,如宋代的青釉和鈞紅,明代的霽紅,清代的郎窯紅、烏金釉、茶葉末釉等。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。顏色釉的釉面,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,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,色若虹霞,紋若流云飛瀑的獨特魅力。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。青色的如:豆青、影青、粉青、龍泉天青等;紅紫色的如:祭紅、郎窯紅、均紅、玫瑰紫、美人醉、釉里紅、火炎紅等。黃色的如:鈦黃、象牙黃、蟮魚黃、粉黃等。綠色的如:翠綠、孔雀綠、金星綠、哥綠等;黑色的如:烏金、鐵銹花、無光黑。其他還有結晶釉、窯變花釉、茶葉末、鈦花釉、裂紋釉、唐三彩、龍泉釉、蠟光釉、金砂釉、變色釉、"三羊開泰"、霽藍釉等。另外還有低溫顏色釉如:西洋紅、胭脂紅、孩兒面、粉紅、辣椒紅;鸚哥綠、蘋果綠、淺綠、魚子綠、瓜皮綠、爐均翠苦綠、澆綠;正黃、澆黃、淡黃、魚子古銅、黑地澆紫等。
以上部分圖文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告知!對原作者表示敬意!
長按加關注!感謝閱讀!
地址:江西省景德鎮梨樹園南苑水流星陶藝館
電話:0798-2180885